top of page

觀看照片: 練習預測觀者的各種回應 (4-4)


【當他覺察到影像領著他的注意力,向外面的世界探索時,他可能會經驗到自身與宇宙之間的連繫......】

前情提要

照片本身可將觀眾粗分為二個陣營: 可辨認的被攝物, 與超越被攝物。我們暫且先將第一類陣營的照片,稱作 Photograph3;而第二個帶有模稜兩可意涵的陣營, 我們先稱作 Photograph 4。

 

Photograph 4: 屬於觀者內在真實的回應

15. 承認照片本身是 "體驗的來源"。

在極端的例子裡, 原來的被攝物已完全被轉化了 (摘按: 例如抽象攝影), 觀者必須為它發明自己看到的被攝體, 或者有辦法僅對 "單純的造型" 作回應。若單單只是承認這張照片對他而言是Photograph 4, 並不足以成為一種貼切的回應。 但每當有觀眾出現這種反應時, 就足以讓攝影師很興奮。

能"辨識"出這類照片的觀者, 通常對攝影多少都有些研究, 但有些直覺很強的素人, 也能作出一針見血的回應。一如之前所提的, Photograph 4可以把觀眾一分為二: 一類是完全不想猜測照片出的謎題, 而另一類則喜歡這種挑戰, 又或者對它完全沒有心防, 可以直接體驗它。

許多拒絶解謎的人, 在心理上或情緒上沒有足够的裝備來處理這類的照片。 直接拒絶照片, 會比承認自己的不足, 要容易一些。

16. 探索Photograph 4 的自然映像 (Mirror Nature)

探索意味著有意願, 好奇, 無懼於未知、 不熟悉、 及不可能。有些人願意把照片視為一面內觀的鏡子,因為他們知道任何的回應,在某種程度上皆是自我投射。 對於內在成熟的觀者而言,Photograph 4 的這類照片猶如羅夏克墨漬測驗,象徵性地揭露自己壓抑的人格。對另一些觀者而言,這類照片被視為一種探尋所有訊息的機會。他們把照片視為自我定位的路標。這些觀者具有某種程度的自我覺察,一如柏拉圖或基度教奧義所指涉的。而攝影師若能區辨何者是心理異常的回應、何者是「超越藝術」的回應,則他也必須具備了解自己與了解他人的豐富知識。

Photograph 5

之所以拖到現在才講第五類,是為了避免讀者對冗長的分類感到絶望。

在Photograph 5 的影像裡,有的是屬於前述可分辨的被攝物,有的是屬於超越類的,因此觀者的回應,有可能是針對表象來陳述,或者是從內心所看到的角度出發。「 任何照片,其實都有可能是Photograph 5 」 因此,Photograph 5 不是一種類別或形式。 我們在此指涉的是一種無以名狀的回應。 若某張照片對觀者而言是 Photograph 5,那它就是了,這完全依觀者的「回應」而定。攝影師的任務,在於能辨認出觀者這類的回應。觀者在此情況下,很少人能表達出內在的小宇宙發生了什麼事,當下也鮮少能作出任何肢體語言,或自己用筆記錄下些許蛛絲馬跡。 因此,攝影師要特別留意觀者的面部表情; 即便如此,攝影師也只能從觀者的反應,猜測大概的輪廓--很少人能真的猜中那是「關於什麼」,也很少人能猜到令觀者動容的原因。

17.回應:把照片視為某種東西的 Equivalent

這類回應在人們各個生命階段裡很常見到,在此我們只能作概略的論述。當觀者把照片放在心裡撫觸,或者說,當照片領著觀者進入意識流裡,他可能就此踏進equivalence的狀態。當他覺察到影像領著他的注意力,向外面的世界探索時,他可能會經驗到自身與宇宙之間的連結。在這個狀態下,equivalence的細微紅線,將被無限度地延伸。(In such an event, and the degrees are infinite, a thin red line of equivalence is stretched.)

光之線 (A line of light) 將在攝影師、觀者、照片、與世界之間延伸。

攝影師在這equivalence的當下,凝視觀者的臉龐,卻無從體會觀者內在的激動。 攝影師在此刻,已從照片及觀者之間退場。

(摘按:文章最後面的幾個段落,作者提供一些預測觀者回應的練習,欲了解更多內容請詳見原文。)

協力編譯: Andrea Yu

焦點精選
最新文章
文章Tags
視丘粉絲頁
  • Facebook Classic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