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摘譯:視覺攝影評論的一些觀念(3)

【影像編排方式會強烈地影響照片的意義...】 (續前篇

各種視覺語言可交互運用; 多多涉獵漫畫、繪畫、廣告、舞台劇及電影場景等,可增進視覺溝通的能力。當你自問你的照片在講什麼時,可假定畫面裡的每個區塊都在講話; 然後感受你的心跳,找尋內心湧起的蛛絲馬跡。理智常使我們無法體會影像,此時可先試著感受照片,把智識的理解先放下。

我還想多談一些脈絡環境語言。相同的物件,置於十種不同的場景當中,會產生十種不同的意義; 而場景本身的意義也會隨著物件而改變。例如在報導及廣告攝影裡,場景裡的人像即是一種對場景的詮釋。 攝影師還可以在照片裡納入不同系統的語言,例如印刷文字、數字、地圖、表格、樂譜、插圖或其他照片等。 照片的溝通可發生在意識與潛意識層面。溝通可能簡潔或冗長、清楚或模糊、可信或不可信、可化為言語或者只能意會、可真可假。大多數的攝影師無法用言語清楚的表達自己的照片想說些什麼,然而他們可能在非語言的層面上會有一些概念。

以故事性的照片作為一種視覺傳達模式,其內容甚鉅, 在此先不細談。概括來說,影像編排方式會強烈地影響照片的意義(一如標題、說明文字及文本也是)。若你想感受一下影像編排與併置的效果,可以試著將二張照片放在一起、左右交換、上下併置、上下互換、感受其意義的轉變; 再把這二張照片拆成三呎遠之距,再次拉近併置,記錄下過程中意義的變化。照片素材之選擇,也影響意義改變之起伏大小。影像編排(脈絡性訊息)本身就是藝術,編排需要用到視覺語言,更何況是設計? 但話說回來,一個人對於影像傳達(photographic communication)的技術, 若涉略過深, 有時也不見是件好事。有的攝影師會變得更不擅傳達。有人會覺得這個技術太過理性,以致於破壞了拍照時表達情感的樂趣; 又或者這項技術可能會揭露個人的潛意識,令人不安。但不論如何,對這種視覺溝通有概略性的了解,對你會很有幫助。

<本篇摘譯自 Hattersley, Ralph, “Notions of the Criticisms of Visual Photography.” Aperture 10, no. 3 (1962). 文章收錄於Aperture Magazine AnthologyThe Minor White Years, 1952–1976. Publisher: Aperture ( 2012). P.306~307>

焦點精選
最新文章
文章Tags
尚無標記。
視丘粉絲頁
  • Facebook Classic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