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樣,都「喜歡攝影」。 但重點是,你想「拿攝影做什麼」?(1)
【你入門攝影時攝影的樣貌,恰恰成了你對攝影想像的極限...】
對!你我都喜歡攝影,因為攝影(照相)真的是一種「立竿見影」的遊戲。尤其數位時代,相機對我們「按下快門」這個動作的回饋,既即時,更賞心悅目。不只如此,攝影所得的照片還能夠當做我們感官記憶的備胎,填補我們生活經驗中容易疏漏的各種細節。換句話說,攝影行為所得的影像,不僅幫我們複製感官經驗,更是我們的記憶副本。就「行為所得」的形上回饋而言,攝影顯然比享受美食、美酒、釣魚、騎車、登山等休閒活動相比更具優勢。
正因為攝影和人們的感官與記憶關係密切,攝影企業和發明家自然要孜孜不倦地研發,如何讓攝影所需各種器材的性能更能貼近人類生活。越來越輕薄短小、越來越全面自動化、越來越不需物質介入,自然成了所有攝影器材無止境地精進演化的標竿。今天(2016年),不論性別、年紀、教育程度,人人只要手上有一台智慧手機就可以恣意攝影擁有影像。換言之,就形下的「行為所需機具技術」條件而言,攝影顯然比廚藝、賽車、游泳、旅行等活動,更能輕鬆自力完成,不需倚靠貴重機具與複雜操控技術。
上述內外條件兼具,恐怕就是1839年攝影術發明以來,不管是哪一個時代普羅大眾都容易喜歡上攝影的主要原因。
正因多數人都是在年輕時就喜歡上攝影,而攝影術又以極速精進進化,因此多數人腦海中對攝影術的認知,往往都停留在自己當年認識攝影時,攝影在那個時代外顯樣貌的刻板印象。
正是:「你入門攝影時攝影的樣貌,恰恰成了你對攝影想像的極限」。
因此,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情境在生活中真實上演:當九年級的新生代說他想學攝影時,二年級的老爺爺會問:「你是想開照相館嗎?」四年級的媽媽會問:「你該不會是想開彩色沖印店吧?」五年級的伯伯會問:「你想進報社當攝影記者嗎?」六年級的叔叔則問:「難不成你想當攝影藝術家?」當然,那些從攝影學會入門,只有在週末才出去拍照的大大們,心裡肯定會想:「攝影只能拿來調劑身心啦!想拿攝影當飯吃?肯定會讓你吃不飽餓不死!」殊不知,九年級的哥哥想學攝影,是準備要在網路社群上幫跨國企業做精準的網路行銷。
其實,從攝影術誕生以來,人們一直無法看清楚「攝影的真相」。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攝影是一種有別於會計、律師、醫生之外的一種新行業,認為想學攝影就是為了進入「攝影」這個行業。甚至數位科技進入攝影之後,「影像數位化技術」都被誤解稱為「數位攝影」是一個全新的攝影品種。這些錯誤認知,都是因為人們被攝影行為所需的種種機具材料的繁複以及操縱這些機具材料所需的複雜製程與技術蒙蔽,長期誤解了「攝影的本質」,也就是關於「攝影術之於人,是為何物?」的深刻思考。 (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