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譯:體驗照片的一些方法 (3) 畫意攝影
Photo: 陳光華
【當照片裡的靈光像洪水般打開你的內心時,你會經驗到強烈的喜樂與悸動, 導致忽略了......】
<接上篇>
<畫意攝影閱讀法>
第一印象: 給它一個關鍵字。步驟與紀實攝影的第一步雷同。
觀察圖地(Geography)的分布: 首先注意細節, 接著觀察圖地與內容之契合度; 這個步驟需要用些智力去分析,不是件容易事兒; 圖型/ 概念/ 設計三者皆要能呼應其承載的情緒。 A.圖型(graphic)至少包括下列五個方面:
1) 影調 (continuous tone): 清晰(強調物體本身)或模糊(介於攝影與繪畫)
2) 動靜狀態 (control of motion): 快速/慢速快門之控制
3) 負感 (solarization)
4) 負相 (negative image)
(摘按:茲因文章長度, 以上只是列舉部份) B.概念:
1) 光: 是否方向性? 室內或自然光, 或物體本身發光,有超現實的味道。
2) 空間: 狹窄空間可能暗示親密或限制; 寬廣空間可能喚起鄉愁; 這些是攝影師想傳達的嗎?
3) 造形(form) : a. 開放的—造型不完整, 如切掉一半的頭或窗, 車子的一部份等; 可產生從整體分離出來之感覺;
b.閉鎖的—完整的頭/身體等; 可產生完整性、遺世的孤立感、或內在的滄桑感;
*還有其他可能的概念, 如觸覺質地,可喚起手的感知; 視覺質地如水的閃爍, 可讓眼睛感受到。
*在用上述的方式,觀察這些照片的圖地特點時, 我們大概可以確定: 很少攝影師可以作到; 但這是我們未來要努力改變的;
(摘按: 此文章於1957年發表, 數位影像還不是發達; 應該還有更詳盡的分析法。) C.設計: 觀察整體Geography特徵, 所造成的視覺效果。若它是形式化(formal)或對稱的,會有靜態的含意;若非形式化 (informal)的,則有動態感。此外,對稱也可能有理性之意;不對稱的方向則可能會產生感性(如浪漫)感。
當觀察分析結束後,對照片的體驗於焉產生,但有個陷阱要避免: 勿緊捉住某個圖型特色而使思緒飛揚太遠。在觀察過程所發現的,將會在待會兒的「口語陳述」這點派上用場。
3. 體驗畫意攝影裡的主體, 一如紀實攝影的方式。初學者很有可能在分析圖像前,就先被主體所吸引。只有受過訓練的閱圖者,才能踩穩腳步。但話說回來,嚴謹的按照某個觀察順序,也是沒必要的。 4.搭上 「它讓你想到什麼」的神奇列車。這是非常主觀的旅程,領向未知的終點。當有些畫意照片的鏡頭是近對著再尋常也不過的物品時,你只能用聯想法來體驗。例如在Aperture 5:3 期裡Siskind的 攝影作品。
當照片裡的靈光像洪水般打開你的內心時,你會經驗到強烈的喜樂與悸動, 導致忽略了照片裡其他聲音較小的細節。這是個美麗的陷阱:你滿懷自己的想法,有如在颶風裡飄搖的象牙塔。可喜的是,你不需要把你那沒什麼道理的聯想,告訴任何人。
5. 回到平靜的心,(只要使用一點點想像力就好),梳理出與照片較貼切的相關細節。這麼一來,第一眼的癡迷 (rosy infatuation),將會沈澱出真摰的情緒(sincere emotion)。
6. 口語陳述: 在這個步驟會遇到最核心的問題, 與前面提到的紀實攝影一樣。不同之處在於,當你在對他人敘述畫意照片體驗之旅時,你有圖型、概念、與設計等等的切面,可用來向聽者指出這些形式(manner)是如何與其想要表達的(statement)互相呼應。
(接下篇)
摘譯自:<Some Methods for Experiencing Photographs> by Minor White and Walter Chappell. from ,Aperture vol. 5, no. 4, (1957);文章收錄於Aperture Magazine AnthologyThe Minor White Years, 1952–1976. Publisher: Aperture ( 2012). p.233-23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