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放棄理解的欲望 才有領會的可能


Words, words, mere words, no matter from the heart.--- William Shakespeare

文字、文字、更多的文字,誰還管心要的是甚麼呢。---威廉 莎士比亞

多數人,尤其本身非藝術相關科系出身的普羅大眾,面對創作形態的影像,第一線思考很難擺脫想要「看懂」影像。但多數人面臨的情況是,越是努力想要「理解」,就越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泥淖中。

所以,人們進展場、美術館,目光搜尋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創作者或是導覽員,他們就好像是人們在藝術汪洋裡的救生員,有了他們,我們才得以在這片汪洋中僥倖存活,甚或得到些許悠遊的可能…。卻不曾想過,這片汪洋其實可能安全得很,雖然前方充滿了未知,但最糟的情況也不過就是你陷入了創作者創造出的世界裡,但那、不也是最好的情況嗎?

回想自身的生命過程中,當你看了一部和自己很有共鳴的電影,抑或置身在Beethoven Symphonie #9 的旋律中而無法自拔時,有人想過要理解電影的組成,或者音樂旋律的解構,為何能讓自己如此魂牽夢縈、不能自己嗎?你在當下所受到的感動與震撼,會因不理解細節,而使受到的感動有絲毫減損嗎?或者,正因為那樣不能自己的感動,來得如此自然而然、不假思索,才因此更在心頭有了不可磨滅、無法取代的力量?

但這、並不是要說藝術作品不需要被解讀,影像的解讀,自然有循序漸進的方式與方法,只是絕不是站在藝術品面前,透過創作者的手去撫觸,或透過導覽員的眼去觀看,那樣獲得的第二手訊息,充其量也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盲人摸象,你永遠無法真正被觸及! 真正的感動,只有當我們的心,全然的開放、不設防,站在它的面前,全然的觀看、傾聽、浸淫其中,你才會得到超越自身期待的感動!


焦點精選
最新文章
文章Tags
視丘粉絲頁
  • Facebook Classic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