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們一樣,都「喜歡攝影」。 但重點是,你想「拿攝影做什麼?」(3)


未來的文盲,將是那些不懂得拿相機當筆用的人。

(續前篇)曾在德國包浩斯學院擔任基礎課程教授,著有「繪畫、攝影、電影 Painting, Photography, Film」(1925)與「變動中的視覺Vision in Motion」(1945)兩部極重要的「影像(當時的新媒體)相關理論」著作的匈牙利藝術家Laszlo Moholy-Nagy 拉若羅·摩赫利-納吉(1985-1946)早在1923年就說過:「未來的文盲,將是那些不懂得拿相機當筆用的人。The illiterate of the future will be the person ignorant of the use of the camera as well as the pen. 」這句先知性預言。

當代社會完全實現了這句預言。

93年後的今天,人人都在臉書上發行publish影像,用影像書寫日記。商人政客在網路上精心設計影像內容,針對特定對象群精準散佈訊息,以操控對象大眾的看法與行為。不僅消費大眾對世界的理解主要來自網路訊息,更來自當下的影像直播,甚至消費者選購商品、食物、景點、旅館、租屋,甚至網路交友,是或否的選擇,全都倚賴螢幕上呈現的影像。

以全球為規模的當代社會早已超越「訊息交換本身就是主要經濟活動」的「知識經濟時代」層次,更進入以靜態與動態影像為絕對主流的高密度視覺訊息交換主導社會運作的視覺文明時代。可以說,人類文明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影像根本就像空氣陽光水一樣,如果沒有了影像我們恐怕很難想像當代社會機制要如何運作下去?

在這樣的社會運作機制底下,若消費者還停留在「影像能夠紀錄真實」、「眼見為憑」、「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有圖有真相」的誤解中,豈不與早期人類社會文盲一般,任憑懂得運用影像騙人的無良政客商人宰割擺布?

一如攝影術自身演進史的複雜且迅疾多變,攝影所得影像承載的訊息也是既直覺又曖昧複雜多變。「影像能夠再現某種視覺經驗,成為多數人認為的真相(的)紀錄」或者「影像能夠成為視覺美感欣賞對象」,的確是攝影術演進過程中曾經有過的階段。二十世紀八零年代以前攝影術或照片的確扮演過這種角色,也為人類文明積累了極大量視覺文獻。但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影像也逐漸擔任承載更深厚、更詭譎多變訊息、更叫觀者辯證思考、語意更擴散激發的角色。今天,影像在社會功能上扮演的已經是「視覺思考物件」的角色。唯有如此,影像才能承擔起當代社會賦予的重責大任。

影像在當代社會中承擔的角色,不論從影像訊息發送端或影像訊息接收端的角度來看,兩者都需要當事人對影像作為語言,影像作為思考對象、影像訊息傳播等「影像本質」的各種面向,具備深刻理解方能成事。弔詭的是,當代社會如此倚賴影像傳遞視覺訊息,消費大眾也如此倚賴影像訊息從事各種生活機能。但是大多數國家(恐怕不只台灣而已)的當代教育從小學的基礎教育到大學的高等教育,不僅看不到「如何運用影像書寫訊息」的課程,甚至連事關消費大眾應該具備的「影像訊息解讀」的課程也付之闕如。

至此,相信您應該能夠理解生活在當代社會的每一個人,建立起消費者對影像訊息的解讀,與訊息傳播媒體工作者運用影像當作文字書寫內容的知識系統是多麽的重要。「影像訊息讀寫教育 Photo Literacy Education」的時代早已來臨。在影像訊息讀寫教育的時代,你當然可以堅持依然只用照相機拍攝美眉、大景、奇觀或者紀錄你心裡認為的真實世界,甚或挖空心思用你的照相機進行類似博物學家「物種收集」似的進行你的「物象品種」的收集。今天攝影只是取得影像的工具。而取得影像的工具幾乎完全沒有門檻,人人都可隨心所欲自由為之。亦即,今天你已經可以用影像做任何事情。

當Robert Frank, Diane Arbus 等人在1960年代前後就已經運用影像書寫社會評論,1980年代「影像」一詞取代了「攝影」一詞,需要脈絡性訊息才可能成立的照片群取代了一張照片成為「一件作品」,2010年代所有企業、政客甚至個人都努力在社群媒體裡面經營企業形象,主要靠影像說服客戶下單的網拍超過實體店面,影像書Photobook 取代了攝影作品集Monograph。

在這種影像可以幫你蓋摩天大樓的時代,你還覺得只要用影像扮家家酒,大家高興高興就好嗎?

吳嘉寶 2016.3.25 日本旅次

焦點精選
最新文章
文章Tags
視丘粉絲頁
  • Facebook Classic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