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三聯作與直覺


【前言: 在視丘一系列的右腦訓練課程裡, 三聯作 (Triptych) 號稱是挑戰最後一哩路的關鍵。它的結構有如五言絶句一般嚴謹, 挑戰者必須對視覺語言用法熟稔, 並對形而上的象徵運用自如。 它是語意擴散的馬步功夫, 也是編輯攝影書的起手式。】

 

三聯作 (Triptych) 對我來說, 比較像是在訓練自己的直覺,而這個直覺源自於過去所有累積的生活經驗及閱讀等。雖然老師會強調最好要有三個層面的呼應 (第一層被攝物, 第二層視覺元素, 第三層象徵內涵) ,但實際上在排列的時候, 如果只是去思考三個層面如何呼應,其實很容易被自己想看的部分綁死,而忽略了許多原本應該感受到的畫面, 導致過度專注在排列這件事, 而使靈光一閃即逝。

例如: 一道和煦的陽光透過了清晨嫩綠的葉片縫隙,在泥土上灑滿了波光粼粼的光影。在這樣的畫面中, 我也許可以感受到畫面所帶來的生命與活力,但是卻時常被第一層或是第二層的連結限制住了,導致最後排列出來的三聯作或許是一幅在結構上還算嚴謹,但卻無法讓觀者有更進一步的想像。

而第三層的連結,更是一種超越攝影技術層面的訓練。像是今天上課時有一幅三聯作, 畫面左邊是拒馬, 右邊是雲霄飛車,我的解讀是:拒馬有著一股被壓抑及受控制的壓力,而雲霄飛車是一種盡情的宣洩,兩個影像放於兩端當作對比,共同湧向中間那幅雲與女子雕像的畫面,進而使兩者的衝突轉化為一種平靜。而阿寶老師這時將左邊的拒馬換成了另一畫面,畫面裡有一個人在四周漆黑的環境中,頭部被一道牆遮蓋了,只剩下隱約可見的軀體; 當下我默默地點頭,或許我稍微能夠意識到第三層是什麼意思了。我過去對於第三層的用法時常是因為第一層存在的物體,而去聯想其符號意義或情境,卻忽略了物體所存在的空間、光線或是畫面調子等,所帶來的影響。

町口覺攝影書工作坊 / 田園城市 / 蘇厚文 攝

我在想, 如果當下要分析這麼龐大的資料,是一件極難做到的事情,所以直覺的重要性在此凸顯,而這也是我認為三聯作就是在訓練自己直覺的原因。除了直覺的訓練外, 對於腦中產生直覺的那些影像資料庫,也是必須不斷不斷的充實,那些充實的資料除了人生經驗外,我想有很多是存在於剛入學時,老師曾提到秋海棠裡的大師電影或是視丘圖書館的那些大師作品,而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累積。我並不奢望自己能夠在短時間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卻希望自己可以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Comentarios


焦點精選
最新文章
文章Tags
尚無標記。
視丘粉絲頁
  • Facebook Classic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