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靜物:比現實更接近真實


【如人們想看的一般去看,如想切取一般去切取死去自然(natura morta)的斷面或切片。】

Nikki這張靜物照帶給我一種美學式的視覺饗宴,不管在造形、線條、光影上皆有一種自然且相對的美感,例如葉子上的對稱線條、凹凸表面產生的影子、畫面中「地」的不規則影子,這些在視覺上都呈現明暗的韻律感。當然,還有表層肌理與背景的運用也相當恰當,不會令人感到突兀。

該影像背景大約都控制在1~3階左右;被攝體則分為三部分:陰影為第1~2階,右下方約是第7階,其餘的亮部大約是6~7階。Nikki讓地與圖的階調不同,階調較亮的葉子被突顯出來,主體與背景分離(seperation),讓觀者在閱讀時不會產生困擾。整體來說, 作者刻意讓階調變暗,使得影像語意傳達出較暗沉幽微的感受,以符合被攝體生命衰敗的狀態。此外,擺拍之後她讓衰敗抽象化,具體化成有生命力的閱讀,這種處理影調的方法,讓照片內容變得有趣。

日本攝影評論家飯澤耕太郎在《寫真的思考》裡,分析靜物初期「如畫風格」的美學時提到,「如人們想看的一般去看,如想切取一般去切取死去自然(natura morta)的斷面或切片」。或許Nikki此張作品有類似感受:將物體與現實切面截取下來,再透過相機的框取以讓觀者以繪畫一般的角度去觀賞。飯澤耕太郎也提到,這種靜物觀看比現實還更接近真實。Nikki作品還原了某部分真實,將散落的物體拾起,並重新建構她心裡面的那一層真實,運用特寫視角將其放大觀看,產生尺寸上的錯覺。實際上被攝體(花瓣)比觀者誤以為的白菜葉還小,作者卻將其尺寸反轉,擾亂了我們即有的認知,或許作者並不是刻意的,但潛意識上卻在作品裡反映出作者的特質。

另一點值得討論的是,作者為何不選擇一個漂亮花瓣,或利用自然物件原本完好狀態下去拍攝? 是否她對於被攝體在傳統靜物脈絡下的定義有不同想法? 或許可以再進一步了解Nikki拍攝過程中的思考。雖然她選了無生命,或說殘餘生命的被攝體,卻建構出一個旺盛生命力的影像內容。

與其說作品內容帶給我什麼,不如說作者試圖讓我了解影像觀看的本質,讓我從直接的觀看經驗中抽絲剝繭,隨著觀看時間拉長,慢慢走進她細膩的一面,縱使影像內容看似簡單,但是凝視影像的時間一但拉長,對於視覺上的挑戰性可能越高。

還原到拍攝現場,作者說這不是白菜,而是掉落在地上一般的花瓣;這顯現了她對於「物」的本質,不只有觀察而已,還包含想像空間的創作力,這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Comments


焦點精選
最新文章
文章Tags
尚無標記。
視丘粉絲頁
  • Facebook Classic
bottom of page